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您所在的位置: 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最新原創(chuàng)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懸賞千元捉食人魚”是政府責任倒置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ww.fjnet.cn?2012-07-12 16:14? 凌國華?來源: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針對在柳江發(fā)現食人魚的情況,在河段內捕獲食人魚的每條中獎1000元。”廣西柳州市水產畜牧獸醫(yī)局局長韋永文10日向記者介紹,當地正在全力圍捕來自南美洲的外來入侵物種食人鯧。(新華網,7月11日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捕捉食人魚者政府部門獎勵1000元,雖然可以調動民眾捕獲食人魚的積極性,發(fā)動一場“消滅食人魚”的人民戰(zhàn)爭,但效果究竟如何,現在還很難說。自打“政府懸賞千元捕捉食人魚”的新聞曝出后,網友的擔憂或調侃就一直存在。有觀點認為,政府部門對于食人魚采取“懸賞”的方式進行圍堵,或許會引發(fā)新一輪倒賣食人魚的熱潮,有人叫著“到柳州賣食人魚去”,甚至更有網友調侃式地打出廣告“食人魚500元包郵哦親”。這些說法雖然調侃的成分居多,但以1000元的懸賞來說,花500元買食人魚然后“領賞”,自己還大賺一筆。這種情況也有存在的可能。雖然政府的“千元懸賞”指明要“在河段內捕獲食人魚”,但如何監(jiān)督確認確實存在難題。懸賞捕捉食人魚,或許還會產生一個外溢行業(yè):倒賣食人魚以領賞獲利,就像野生動物買賣與放生之間的吊詭聯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柳州食人魚”事件再一次將外來物種入侵這個活生生的現實展現在世人面前。對特定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來講,生物由原生存地經自然或人為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(huán)境,將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、農林牧漁業(yè)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和生態(tài)災難。近年來,我國發(fā)現不少外來物種入侵事件,據環(huán)球網報道,異種蜥蜴、大鱷龜、野生巨蛙、“柳條魚”以及黃花刺茄等物種侵入在一些地方出現,這些外來生物進入新的環(huán)境,沒有原先天敵的制約,繁衍迅猛,對于當地的生物多樣性、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平衡以及農業(yè)生產等方面是一場噩夢。這些外來生物,或者通過船舶壓艙水,或者夾雜在糧食作物中,或者是作為寵物飼養(yǎng)引進,通過各種渠道進入當地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對于生態(tài)平衡有著巨大的隱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來侵入物種最著名的莫過于美國白蛾了。這種通過木材進入我國的物種,失去了天敵后繁衍成災,目前在我國不少省市相繼發(fā)現,已經對農作物和森林資源造成巨大損害,每年用于防治美國白蛾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在不斷上升。對付外來生物入侵,政府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,建立防治外來物種侵入的聯合治理網絡,不能僅僅依靠“懸賞”來誘惑群眾參加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前情況是,外來物種入侵尚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。一些外來物種被當做寵物飼養(yǎng),即便走失了其主人也不會意識到外來生物進入野生環(huán)境可能帶來的巨大隱患。廣西柳州河道出現的食人魚,或許是作為寵物飼養(yǎng)而進入自然環(huán)境的,這就需要從思想認識上提高社會對外來生物入侵的危害性,對于將外來生物當寵物飼養(yǎng)要設置若干規(guī)定,從引進、銷售和飼養(yǎng)等各環(huán)節(jié)把好關,建立嚴格的責任回溯追究機制,切實把作為寵物引進的外來物種控制在可控范圍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為防止外來生物入侵的主要屏障,動植物檢驗檢疫部門應該切實履行責任,貫徹落實《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》,把好進出境動植物檢驗檢疫關口,尤其要嚴格防范船舶壓艙水帶來的物種入侵威脅。政府部門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(tài)平衡,責無旁貸。研究外來生物對當地自然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影響,切實采取各種措施防治侵入物種的危害,并將防治外來物種侵入和維護當地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種戰(zhàn)略上升到一個高度,這也是為民服務的體現,而且是功在千秋的大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責任編輯:林雯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打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收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無法找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沒有找到,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