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您所在的位置: 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教育講堂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車事故背后的治理失靈更令人憂心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ww.fjnet.cn?2012-12-26 10:04? 鐵永功?來源:燕趙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又是校車,又是孩子!12月24日平安夜,因江西貴溪11個幼童的落水死亡,變成了傷心之夜。初步調查表明,這起事故是因幼兒園園長駕駛嚴重超載的改裝“校車”,操作不當導致車輛墜入水塘造成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年11月16日,甘肅正寧校車事故致20死44傷,校車安全問題受到舉國重視。但這并沒能阻止悲劇的發(fā)生,在此之后,又發(fā)生了造成15死8傷的江蘇豐縣校車事故,直到這次造成11死4傷的校車墜水事故,其他小的校車安全問題,隔三差五就會發(fā)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至6歲的孩子,死在冰冷的水塘里,出現(xiàn)這樣的事,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悲傷,且憤怒。微博上,網友們最多的留言是點蠟燭祭奠,以及對當?shù)刎撠熑说呐R。這是人之常情,但當這樣的事情一再發(fā)生,也要防止人們的感情變得麻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上點根蠟燭,憤怒罵上幾句,是很容易的事;但同時,這種同情和憤怒,也顯得有些廉價。捫心自問,我們真的像自己表現(xiàn)的那樣關心這些孩子的命運嗎?就像畢節(jié)那幾個死在垃圾箱里的流浪孩子一樣,平常我們看到他們,會不會停下來關心一下,或者給救助站打個電話?在我們身邊,還有多少有明顯隱患的校車每天穿梭接送孩子,還有多少安全不達標的學校和幼兒園?我們看到了,是習以為常視而不見,還是會像有關法規(guī)要求的那樣向有關部門舉報?尤其是負有直接責任的管理者,真的做到以人為本、生命至上、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別人的孩子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比人心的堅硬麻木更讓人擔憂的,是基層治理的阻塞和失靈。在沒有相關法規(guī)條例的時候,還可以把責任推給法律空白和制度漏洞,但在校車安全變成舉國上下普遍關注的大事,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已經出臺之后,還一再出現(xiàn)問題,就要檢討政策的落實情況和執(zhí)行力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車安全條例對校車標準、駕駛員準入條件、校車投入和管理責任方,都有明確規(guī)定,但在出事的地方,這些規(guī)定顯然都沒有被落實。出事“校車”經過改裝,嚴重超載,司機由剛拿到駕照不久的園長兼任,顯然達不到專職校車司機的要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令人憂心的是,這樣的情況在當下并不少見,比出事幼兒園條件更差的農村學校和幼兒園,接納了大量的農村孩子;比改裝面包車更危險的敞篷車、三輪車,還在每天接送孩子。而這些孩子很多是留守兒童,常年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伴,因缺少父母的翼護,更容易受到傷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無論是教育均衡、校車安全,還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,都存在地方政府投入和責任不足的問題。一些法律明確規(guī)定,要求地方配套和落實的東西,在基層出現(xiàn)了明顯的遲滯和梗阻。政令不通,治理失靈,已成為當前很多社會問題的亂源。僅是一個簡化辦理準生證流程的問題,在很多地方都遭遇執(zhí)行難,更何況辦校車這樣的事,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,又需要耐心細致的管理,落實起來難度可想而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基層治理的懶散失效,主因是在官員的政績評價和治理效果之間,還沒有建立起法治化關聯(lián)。換句話說,認真落實有關法規(guī)和政策的,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和激勵;有規(guī)定不落實的,也很少會受到嚴厲懲罰。因此,校車事故頻繁吞噬孩子生命,不僅是個別官員的道德水平和良心問題,不能只有訴諸感性的悲憤和怒罵;還要從完善政績考評體系,徹底改善基層治理入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責任編輯:鄧宇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打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收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無法找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沒有找到,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