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您所在的位置: 東南網(wǎng) > 西岸時評> 民生巷議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安中國 應讓每個公民都會逃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ww.fjnet.cn?2013-06-05 15:54? 吳睿鶇?來源:西安晚報 我來說兩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月3日6時6分,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鎮(zhèn)寶源豐禽業(yè)有限公司生產(chǎn)車間發(fā)生火災,截至4日共造成119人遇難。據(jù)悉,失事公司平時為方便日常管理,在規(guī)定的上班時間內,會將大部分車間門關閉,以防止隨意走動擾亂工作秩序,火災發(fā)生時,車間僅一側門打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9個鮮活生命的離去,讓人們再次打開記憶大門:1994年的克拉瑪依大火,325人死亡,8道安全門只有一道開著;2000年洛陽東都商廈大火,309人死亡,樓梯安全通道被柵欄封鎖……正因為如此,社會各界和輿論開始強烈質疑逃生之“門”,為何總是緊閉不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或許是此次大火死傷慘重的重要因素,但有一個逃生細節(jié)必須引起人們的關注:此次火災的一位幸存者說:“我們向平時出入的門跑去,但全是大火,我們折返回來,有人說往冷庫跑,那里很冷可以控制一下大火。我們又急往那個方向跑去,這時全是濃煙,熏得我喘不過氣來。我們跑到冷庫附近,一下把門弄開,我們七八個人才逃了出來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顯然,工人平常缺乏火災逃生技能和訓練,很難有序逃離現(xiàn)場,也是這場災難人員傷亡多的原因。但是在這種情況下,由于這七八個人因為熟悉環(huán)境,懂得最為基本的逃生知識,并選擇了特殊的逃生路線,才免于死亡。這只是我國公民逃生技能極度匱乏的一個縮影,大多人遇到地震、泥石流、洪水、火災等災害或危險時,不知所措,不知道如何逃生、怎樣最大限度地挽救寶貴的生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觀國外,在美國,“9·11”事件中,除了部分人是靠消防人員疏散離開世貿大樓的,大多數(shù)幸存者都是運用自身掌握的消防知識逃離危險之地的。災難臨頭,訓練有素的美國人沒有慌不擇路、互相擠壓,而是選擇了真正有意義的逃生手段——從安全出口和消防專用梯安全離開。正因為有了逃生技能,“9·11”事件當天有1.3萬到1.5萬人從大樓撤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樣,日本人住進高層酒店第一件事是到處查看,仔細閱讀酒店的說明,尋找安全通道。日本人的防災技能與意識都很強,除了檢查安全通道到底通不通,他們還會模擬走一遍逃生路線。萬一發(fā)生火災、地震等突發(fā)情況,就可以迅速逃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就建設平安中國作出重要指示,強調“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,是改革發(fā)展的基本前提”。平安是福,既是普通老百姓之福,也是社會之福,更是國家之福。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指出的那樣:“平安是典型的公共產(chǎn)品,也是最基本的公共產(chǎn)品。并且這種公共產(chǎn)品,單憑個人無法提供,必須由政府提供和保障?!?/p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于這場血的教訓,我們在聲討火災逃生之“門”被無情關上,以及對吉林和德惠的相關官員積極問責的同時,更應在建設平安中國層面,舉一反三,做足文章。具體點講,可以在國家層面組織專家學者編寫逃生手冊,加大宣傳普及安全知識的力度,利用電視、網(wǎng)絡等多種多樣形式,進行全民“逃生”技能培訓,從而使平安不再成為一種奢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責任編輯:林雯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打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收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無法找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沒有找到,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網(wǎng)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(wǎng)絡文化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網(wǎng)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(wǎng)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(jīng)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(wǎng)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(jīng)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