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您所在的位置: 東南網(wǎng) > 西岸時評> 民生巷議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警惕權力通過拳頭傳播戾氣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ww.fjnet.cn?2013-08-01 08:36? 李  龍?來源: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盡管打人的行為與身份無關,但個別官員愛打人,愛用拳頭代表權力“斗狠”,其影響自不同于普通百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月30日下午,湖北荊州鬧市街頭,一輛奧迪停車后未交費欲駛離,收費員上前攔停后,坐在奧迪副駕上的男子沖下車揮拳打人。一旁熱心市民勸阻也遭腳踹,男子在現(xiàn)場自稱是“宜城市政法委的書記”。民警趕至將當事人帶至派出所調查,據(jù)了解,打人者系宜城市政法委副書記吳光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職人員打人,時下不時發(fā)生。近在眼前的就有幾例:7月27日,河南南陽內鄉(xiāng)縣一派出所副所長和幾名民警在開車執(zhí)行公務途中,因前方一輛私家小轎車沒有及時避讓,便逼停對方,將其前擋風玻璃砸爛并試圖開車門打人;網(wǎng)曝7月10日,四川巴中通江縣一人大領導,在上班時間公然當街暴打一名中年婦女,致使該婦女受傷進了醫(yī)院;6月30日,一自稱是“甘肅天水市委秘書長及政法人員”,開車與一輛出租車刮擦后發(fā)生肢體沖突,導致出租車上乘客住院,事后被證實是甘肅省地礦局天水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副院長…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縱觀這些打人的公職人員,有的因不想交停車費而揮拳,有的因車被擋道而砸車,有的因一言不合而動粗……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,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力在手,動輒在民眾面前拂袖揮拳,打罵斗毆,這哪里有什么官德可言,簡直與流氓地痞無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官員愛對普通百姓動手,也有官員之間似乎喜歡“內斗”,常常用拳頭解決問題,比如說,5月10日,湖南衡陽市質量技術監(jiān)督局內發(fā)生干部打架事件,該局計量科科長與副科長兩人在辦公室內“大干一場”,科長咬掉了副科長的鼻子,副科長則咬傷了科長的手指;再比如湖北公安縣農機局正副局長在交流工作時發(fā)生爭執(zhí),繼而引發(fā)肢體沖突,事后副局長到醫(yī)院治療,局長自稱手部骨折。西諺云:“當舌頭解決不了問題時,就用牙齒咬吧”,正副職掐架,是權力斗爭從暗斗轉向明爭的過程,也暴露了一些地方的權力圈中奉行著“拳頭主義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若要分析個別官員為何愛用拳頭代替“舌頭”,理由很簡單:一,相信打人后能“擺平”一切,于是打起百姓來毫不手軟,甚至打殘致死;二,一些官員忘記了權為民所用,習慣把權力當作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,于是很容易讓權力沾染上匪氣、痞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人者都為自己的“一時沖動”而付出了代價,或丟掉了烏紗帽,或被公安機關依法處理。對于少數(shù)官員愛動粗、爆粗這一官場現(xiàn)象,有人認為沒必要上綱上線,因為官員也是人,他們也有自己的“血性”,難免會情緒失控而訴諸武力。但無論從官員形象來說,還是從其傳遞的不良社會影響而言,官員愛動粗都值得警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官員愛把拳頭揮向百姓或者下屬,影響官員形象自不用說。更值得重視的是,當下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不斷,導致一小部分人怨氣和戾氣較重,經常為了一些小事也會“沖冠一怒”。盡管打人的行為與身份無關,但官員如果也愛打人,愛用拳頭代表權力“斗狠”,其影響自不同于普通百姓。官員代表的是公權力,理應為民眾率先垂范,而不能進一步激化全社會的戾氣。因而,對官員恃權打人必須從嚴懲治,這個權力底線不容突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責任編輯:林雯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打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收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無法找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沒有找到,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網(wǎng)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(wǎng)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(wǎng)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(wǎng)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(wǎng)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