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您所在的位置: 東南網(wǎng) > 西岸時評> 時政觀察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群眾中尋找決策偉力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ww.fjnet.cn?2013-10-18 06:53? 孫有中?來源: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群眾路線不是一場短期“活動”,而應成為各級政府決策時必須依循的剛性原則和固定程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,“以百姓之心為己心”這句古訓再次被引述,激發(fā)廣泛共鳴。要使廣大黨員干部心里時刻裝著群眾,特別是在決策中貫徹群眾路線,不僅需要加強政治學習來提高思想覺悟、加強自律,更應通過不斷完善民主與法制,以剛性制度強化規(guī)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政之所興在順民,政之所廢在逆民”,做決策必須順應百姓之意。群眾構成千差萬別,民意在現(xiàn)實社會中往往復雜多態(tài)。只有把百姓之百意成功轉化為百姓之共識,順應民意才具有現(xiàn)實意義和可操作性。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健全社會主義協(xié)商民主制度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,這是我們探索科學決策之道的重要遵循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贏得百姓之心,關鍵要謀百姓之利。這次教育實踐活動重點要求解決“四風”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,這需要標本兼治,不失時機地在制度層面構筑起確保為民謀利的程序與機制,有效協(xié)調日益多元的利益訴求,加快暢通不同群體公開表達訴求的渠道,搭建對話溝通與相互協(xié)商的平臺,形成求同存異、增進團結的有效機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一定意義上,群眾路線本身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決策機制之一,它不只是一場短期“活動”,更應成為各級政府決策時必須依循的剛性原則和固定程序。美國學者哈丁曾指出,群眾路線與西方社會科學中的決策過程模式不謀而合,包括信息采集、議程設定、政策策劃、政策確定、政策實施、政策評估等幾個階段,只是用語不同。未來學家奈斯比特也把中國特色的治理模式描述為“縱向民主”,與西方的“橫向民主”形成對照。他認為,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的以多黨競爭和個人自由為核心的“橫向民主”,自有其特色和優(yōu)勢,但急功近利、資源浪費與效率低下等弊端也顯而易見。而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形成的中國式“縱向民主”,因建立了政府決策與人民呼聲間良性互動的獨特機制,促成了經(jīng)濟與社會的快速發(fā)展。兩種觀點都堪稱對中國政治改革路徑的某種洞見,為理解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新視角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對群眾路線的基本表述為“一切為了群眾,一切依靠群眾,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”,這揭示了我們與西方?jīng)Q策機制的一個重要差異,那就是“群眾”應該始終存在于決策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中,而且是一個循環(huán)往復、不斷豐富的過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群眾之中,存在著滋養(yǎng)正確決策的偉大力量。應該借教育實踐活動的東風,改進各級政府的決策機制。政府決策的議題事先必須根據(jù)民意確定輕重緩急,決策之前必須在適當范圍內征求民意和民智,決策過程必須依法接受公眾或人民代表監(jiān)督,決策必須充分考慮并平衡人民群眾、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多元利益訴求,決策結果必須及時公布并接受質詢,決策執(zhí)行必須透明、公正、有效,執(zhí)行結果必須公之于眾并接受人民群眾或人民代表的監(jiān)督。而所有這些原則,唯有轉換為可操作的具體法規(guī)或程序,才能成為約束干部行為的“金科玉律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常委、校長助理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責任編輯:林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打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收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無法找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沒有找到,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網(wǎng)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(wǎng)絡文化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網(wǎng)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(wǎng)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(jīng)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(wǎng)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(jīng)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