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您所在的位置: 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時政觀察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輿論應支持抗議“殺光中國人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ww.fjnet.cn?2013-11-11 08:35? 環(huán)球時報?來源:環(huán)球時報 我來說兩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國華人11月9日在20多個城市里集會示威,抗議美國全國廣播公司(ABC)播出明顯帶有歧視性言論的電視節(jié)目。該電視臺10月16日的一檔脫口秀節(jié)目中,一名美國兒童在回答美國欠中國1.3萬億國債怎么辦時,說出應當“殺光中國人”,主持人吉米·基梅爾當時回應“這是很有趣的想法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BC公開播出這檔節(jié)目后,在美華人的反對聲此起彼伏,并于剛剛過去的周末發(fā)展成為美國建國以來最大規(guī)模的華人抗議活動。在白宮請愿網站上相同抗議內容的簽名已經超過10萬人,這意味著美國聯(lián)邦政府部門不得不就此事件進行回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次在美華人的抗議行動達到空前規(guī)模,它所展示的華人團結也被認為“前所未有”。一些華人認為,基梅爾如果以同樣的歧視性語言針對美國猶太人或者黑人,他和ABC的麻煩一定大得不可承受。但對華人他們卻敢這樣做,因為他們覺得拿中國人開涮“沒事兒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因幾乎不言而喻。在美華人的影響力還太小,他們既掌握不了美國的經濟命脈,迄今他們選票的流向也未同候選人的對華態(tài)度形成過有威懾力的掛鉤。此外中國的力量也還很有限,對美國社會的一些層面不具有操控力或說服力,對于抑制美國主流媒體的辱華仇華言論鞭長莫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BC的這期節(jié)目多少反映了美國人相當普遍的對華賴賬心理,他們不覺得公開討論不向中國還錢、而且是同小孩子討論這個問題是不妥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美華人這次聯(lián)合示威大體被美國主流媒體選擇性忽略了。美國媒體不僅漠視華人的感受,也在輕視華人抗議的實際力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件事要跟美國人講理,顯然是講不清的。它再次顯示:美國只尊重力量,力量是很多事情對錯的最重要標準。這樣看來,要讓基梅爾這類主持人真正不敢再對中國及中國人亂放炮,大概還需要些時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而我們不能坐等中國力量的積累,在它達到一個界限前,就對美國媒體上的公然辱華言論無動于衷。其實這個界限不是絕對的,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美華人的抗議強度,以及北京使用外交資源抑制美國媒體辱華言論的決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中國社會,對美國媒體不斷出現(xiàn)辱華言論的態(tài)度并不一致。有部分精英主張中國人的心胸應當寬闊些,不跟那些美國電視名嘴一般見識。他們認為中國人的不悅感很大程度上出于自卑,解決問題的途徑在于我們自己的心理要逐漸強大。這種分析并非毫無道理,但這種道理卻是書生氣的,在政治上沒什么價值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殺光中國人”的公開電視談話帶給在美華人真實的歧視感,他們感覺受到傷害,這決不是裝出來的,不是他們在向美國社會撒嬌。他們現(xiàn)在拍案而起,不僅是要求美國社會的公平對待,而且包含了向全世界華人社會乃至向中國政府的求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是大國,大國的國民以及僑民、海外后裔少受些氣,這是大家對祖國和故國的期待之一。中國不能也不應該無限滿足這類愿望,但真心重視并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忙,是這個國家以及全球華夏子孫保持團結和凝聚力的應有選擇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的確還不夠自信,但我們大概也用不著假裝自信。我們尤其不該大度到把中美兩國間什么“玩笑”可以開,什么不可以開的判斷標準都讓美國人說了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國人只尊重力量,而且他們也會尊重敢于并善于使用力量的大國。謙遜、“臥薪嘗膽”故事流傳了兩千年的中國需要學會同美國更好地打交道,這是充滿矛盾和糾結的過程。動不動就“豁出去”不行,什么時候都“忍”字當頭也會慣壞美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責任編輯:林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打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收藏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無法找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面沒有找到,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!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