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民生巷議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機會均等才能消除工資被增長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-05-29 07:10:31?徐立凡?來源:京華時報  責任編輯:林錦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從這份統(tǒng)計數據中,最應該讀出來的,不是靜態(tài)地平均不同地區(qū)、行業(yè)、崗位的工資收入,而是能夠提供不同地區(qū)、行業(yè)、崗位發(fā)展的均等機會?!?/p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家統(tǒng)計局27日發(fā)布2013年就業(yè)人員平均工資數據。人均年薪最高的行業(yè)仍是金融業(yè),達99659元,是人均年薪最低行業(yè)農林牧漁業(yè)(25820元)的近4倍。單位負責人平均工資最高,商業(yè)、服務業(yè)人員平均工資最低,前者是后者的2.73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同地區(qū)、行業(yè)、組織、崗位之間明顯存在的工資落差,再次提醒收入分配改革的緊迫。畢竟,少數人掌握較多工資性收入的分配結構,既不利于擴大消費內需,也不利于縮減不公平感。當然,縮小工資落差不意味著工資平均主義,以社會貢獻率大小決定回報率多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,對這份平面化的統(tǒng)計數據,需要更立體的解讀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方面,需要解讀工資差距的形成因素,哪些是合理的,哪些是不合理的。一個簡單的判斷是,至少在競爭類組織中,市場給出的工資水平才是合理的,不是市場給出的工資水平就是不合理的。比如,金融業(yè)高出低薪水行業(yè)近4倍,是市場給出的價格,還是壟斷性經營的利潤分成?如果不是市場競爭形成的薪酬水平,且未將各種隱形福利計算其中,就不能說合理。再如,單位負責人薪水高,盡管屬于正常工資結構,但如果不是依據現(xiàn)代企業(yè)管理制度自定薪酬,或是過度占有納稅人財富,也不能說合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一方面,需要解讀為什么不少人感覺統(tǒng)計成了數字游戲,戲稱自己的工資“被增長了”,“拖了平均工資的后腿”。這當然是由于分類統(tǒng)計不可能精確到個體,所以個體感覺與群體數據無法一致,但同時也折射出縮小不同階層之間收入落差,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資收入的必要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縮小工資收入差距,不能再采取計劃經濟手段。實踐早已證明,那只會對社會活力和生產力形成普遍抑制。事實上,盡管在低薪水行業(yè)和低薪水崗位的員工對工資收入差距嘖有煩言,但幸福感和安全感不僅來自工資收入的增長,更來自能否突破板結化的束縛,獲取平等的上升機會。具備這樣的環(huán)境,即使當下工資收入水平低,也總有希望在召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就此而言,從這份統(tǒng)計數據中,最應該讀出來的,不是靜態(tài)地平均不同地區(qū)、行業(yè)、崗位的工資收入,而是能夠提供不同地區(qū)、行業(yè)、崗位發(fā)展的均等機會。機會均等,意味著不同地區(qū)之間的發(fā)展水平,應通過調節(jié)傾斜性政策縮小差異,意味著不同行業(yè)內的競爭者之間能展開公平競爭,意味著不同崗位的從業(yè)者,都可以根據自身努力和貢獻獲得更多回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創(chuàng)造公平環(huán)境,是縮小工資收入差距,也是收入分配改革最應該抓住的著力點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報特約評論員 徐立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