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興業(yè)杯屏山時評網絡征文> 關注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力“值班”治得了中國式過馬路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-06-06 11:41:59?郭  雯?來源:東南網  責任編輯:林雯晶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記得兒時和小伙伴們玩過一種闖關游戲,如果“闖關者”被“守衛(wèi)”捉住,就得跟他互換角色,直到抓到下一個“闖關者”為止。有趣的是,相似的情節(jié)在現實中上演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武漢漢陽城管部門采取“文明接力”的方式對違規(guī)行人進行處罰,即如果市容監(jiān)督員發(fā)現行人闖紅燈過馬路,該行人就必須在原地替市容監(jiān)督員“值班”,提醒市民看燈通行,直到抓到下一個違規(guī)過馬路的行人才可“下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雖然罰款對行人闖紅燈也產生了一定的約束力,但效果有限。在一些人看來,為了趕時間,罰個五塊十塊錢沒什么大不了。設想,如果為了趕兩三分鐘的時間,卻要以犧牲十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為代價,他們還敢輕易闖紅燈嗎?況且,在眾目睽睽之下站著,尷尬是難免的,想必教訓也會格外深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罰之下,必少莽夫。據悉,該方法實行一周以來,違規(guī)行人較此前下降了五成,可謂是立竿見影。接力站崗看似是一個好辦法,然而仔細推敲下來,諸多問題值得商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法理上說,罰站崗涉嫌限制人身 自由,有沒有法律依據?行政處罰法明確規(guī)定,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,行政法規(guī)或者地方性法規(guī)都無權規(guī)定。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(guī)定,對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處罰種類包括警告、罰款、暫扣或者吊銷機動車駕駛證、拘留,并未提及罰站崗。法無授權不可為,罰站崗的合法性就值得懷疑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再者,市容監(jiān)督員是否具備執(zhí)法資格?整治“中國式過馬路”是一項系統工程,離不開治安、交管、城管等多部門配合,城管部門聘用市容監(jiān)督員協助維護交通秩序,本無可非議。但無論如何,處罰違規(guī)行人的執(zhí)法權只屬于交管部門,市容監(jiān)督員無權作為執(zhí)法主體,更不能授權他人施加懲罰。一旦市容監(jiān)督員越俎代庖,就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矛盾。201 1年,武漢市容監(jiān)督罰款推行不到50天,已有12名市容監(jiān)督員遭到群眾毆打,導火索就是市民不滿處罰,引發(fā)沖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治“中國式過馬路”,除了依法處罰,根本之道還在于通過潛移默化的道德教化,讓相關法律法規(guī)深入人心。實現這個目的,光有規(guī)定還不夠,尤其需要講究方式方法。且不說站崗時長不一有失公允,那些被罰的行人潛意識里還會指望著別人早些違規(guī),好讓自己盡快脫身。如此一來,“文明接力”很可能成為“不文明接力”,與初衷背道而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,為醫(yī)治“中國式過馬路”這一頑疾,任何嘗試都值得關注和鼓勵。不過,前提是這些舉措既合法合規(guī),又合情合理。如果在法理上站不住腳,又有損百姓合法權益,即使收到了一時之效,也無法持久。其實,罰站崗并非武漢首創(chuàng),多年前,南京、深圳、南昌等地也曾嘗試過,都難以持續(xù),這些都不失為警示,值得相關部門記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時,對于那些不太完善的制度,也不必一棒子打死,不妨與時俱進、不斷完善,比如將罰站崗改為擔任義務志愿者,推行柔性執(zhí)法,把處罰記錄納入個人信用記錄等,更好地涵養(yǎng)我們的馬路文明。(福建日報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