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最新原創(chuàng)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搶購iPhone6是一種病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-09-25 08:16:30?鄧海建?來源:  責任編輯:林雯晶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月23日傍晚,央視新聞官微發(fā)表題為《不惜出丑買iPhone 6:是病,得治》的評論文章。指出iPhone走俏不僅在于“好用”,因為它凸顯的是身份?!跋矚g一款產品,愿意花大價錢購買,沒問題。但如果喜歡到偏執(zhí)的程度,甚至不惜拿腎來換,則是一種病,得治!”文章教導我們——“得明白‘身之發(fā)膚、受之父母’的道理,不能拿腎來換手機。但如果付出的代價不是腎,而是‘文明有序的形象’,有些人就不管不顧了?!?/p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奇文共欣賞,疑義相與析。既然有人認為“出丑買iPhone6是病”,咱還真不妨對號入座:是病了,還病的不輕。要不是荷包羞澀,兩萬三萬一臺也早已入手。當然,人家說的“病”不是高價,是“出丑”、是“不管不顧‘文明有序’的形象”。這話聽起來相當正義凜然,不過一部手機,至于搶到連尊嚴都沒了嗎?至于丟人丟到外國友人面前去嗎?習大大剛剛還在馬爾代夫教育我們說“礦泉水瓶子別亂扔”,轉眼怎么就為了一部手機如此不淡定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不知道別人想買新蘋果的初衷,反正我覺得僅僅是“好用”。至于身份說,純屬誅心之論。這玩意又不是珍珠項鏈,也不是美圖秀秀,不見得讓人氣質大增。追一種好產品,需要原罪嗎?不妨來看下面這組數據吧:9月22日晚間,蘋果公司宣布iPhone 6和iPhone 6 Plus正式開售后前3天的銷量超過了1000萬部,打破iPhone 5s和iPhone 5c于去年創(chuàng)造的900萬臺(包含首發(fā)的大陸市場)的紀錄,創(chuàng)歷史銷售最高紀錄。沒有大陸首發(fā),全世界銷量還破紀錄了,莫非說明全世界消費者都好“身份”這一口?又如果“國際慣例”是喜歡到偏執(zhí)的,中國消費者為什么要單獨拎出來被罵得狗血噴頭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不能拿腎來換手機”,這種夫子之訓,當然中肯,卻失之幽默。這幾年,賣腎案并不鮮見,但追根溯源,有幾個是當真是為了買手機?“不能拿腎來換手機”,就像說“不能拿腎來換新馬泰游”、“不能拿腎來換燕鮑翅”一樣,判斷正確,卻大而無當。拋開轉折連詞“但”上的疑似語病,至于鼓吹“文明有序的形象”,這種驕矜之詞,或許多少有點欲加之罪吧。黃牛為了利潤,失控在所難免,這種商業(yè)秩序,與道德文明是兩碼事。一句話,蘋果店應該管的事情,不能指望消費者自覺。再說,我們的春運,一票難求的售票廳,為了回家,“不管不顧‘文明有序的形象’”,見識得還少嗎?因此,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秩序,都歸咎于民眾的責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搶個蘋果,就像搶個小米一樣,很多時候不在于結果,而是搶購的那種樂趣。如果弄不懂這個道理,就要對消費行為指手畫腳,這市場經濟的一課豈非白學了?在搶購蘋果的熱潮中,真正要思考的,應該是兩個層面:一是怎么第一批首發(fā)國家中,總是要缺席中國大陸地區(qū)?有關于此,網上網下傳言不斷。審批問題,還是歧視銷售?職能部門有必要給個權威的真相。二是“中國制造”發(fā)展這么多年,國產手機也號稱占有了不菲的市場份額,那么,為什么始終在性價比上做文章、而沒有自己的“蘋果”?當93噸的iPhone6從鄭州空運往美國芝加哥,指罵中國果粉腦殘的“精英們”,你們的智慧又到哪里調皮去了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見仁見智,觀點各有千秋。我們自然沒必要跟一則微博斗氣,但心平氣和而言,每年的9月,在“蘋果季”,類似諾獎與奧斯卡的糾結,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知恥后勇、懂得真正的因果利害而不混淆視聽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