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教育講堂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韓國嚴禁教師收禮,體現(xiàn)法治的進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-03-18 09:52:58?劉漢振?來源:廣州日報  責任編輯:林雯晶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學年伊始,韓國首爾市教育廳開始實施比以往更嚴格的師生賄賂禁止政策:教師收受學生及其家長禮品券或現(xiàn)金價值10萬韓元(人民幣550元)以上的,將被罷免或解聘;不足10萬韓元的,也將面臨警告或減薪的懲罰。應該說,首爾市教育廳此舉,體現(xiàn)了教育系統(tǒng)的法治精神的貫徹主張,是一種時代進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古以來,在儒教思想的影響下,韓國社會的為師者就像國君和父母一樣。進入現(xiàn)代化社會以來,韓國的這種傳統(tǒng)觀念經歷過兩次沖擊并逐漸淡化。首先是上世紀60年代,韓國將教師視為普通勞動者的社會思潮;其次是上世紀90年代,韓國將教師視為工作穩(wěn)定的專門職業(yè)者的社會思潮。如今,韓國公立教師的身份屬于公務員,私立學校的教師也參照公務員管理,專門設立《教育公務員法》管轄教師這一職業(yè)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傳統(tǒng)的儒教社會,綱常倫理和感情因素在人際關系中發(fā)揮重要作用,師生關系也如此——地位上,老師崇高甚至不容置疑;感情上,老師是可敬可親的。在這樣的大環(huán)境里,學生以物質饋贈老師,既合人情又合倫理,更談不上賄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隨著現(xiàn)代社會強調人格平等、契約精神的法治觀念深入人心,韓國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悄然改變。首先是教師退去“高人一等”的地位,成為一門普通職業(yè),其次是教師被納入公務員系統(tǒng),并被賦予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。在這種情況下,師生關系更多地依法調節(jié);同時,老師收受學生的饋贈也容易和賄賂聯(lián)想到一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爾的“教育新政”用具有法律效力的條款,給師生之間的行為劃出“邊線”,其嚴格的程度更是體現(xiàn)了強化法治觀念的決心,無疑具有進步意義。至此,學生、學生家長和老師的關系,將變得更簡單和有據(jù)可依。正如首爾教育官員所言,“家長不再糾結去學校時到底空手、還是該帶禮?!?/p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至于如何在尊師和反腐之間取得適當平衡,首爾市教育廳的新政也考慮到了這一點:允許教師節(jié)和學生的畢業(yè)典禮公開收受鮮花或蛋糕等價值3萬韓元(人民幣165元)以下的禮物,通過主動向上級匯報豁免懲戒。如此一來,政策雖嚴,卻也為學生在特定日子向老師表達感恩提供了機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然,也有人質疑稱,賄賂私下進行,強化懲戒未必能根除這個現(xiàn)象,但也不必為此杞人憂天。首先,首爾市教育廳引進的懸賞舉報方法,意在調動大眾加強對教師收禮行為的監(jiān)督;其次,任何法律條款都無法做到根絕腐敗和犯罪,即使是在法治程度很高的國家,更何況在韓國仍殘留一些人情社會和等級觀念的因素。因此,對韓國而言,嚴禁教師收禮的政策,其意義在于規(guī)范師生之間的權責關系,培養(yǎng)并強化教育領域的法治觀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韓在傳統(tǒng)文化方面很相似,在現(xiàn)代化的進程中也面臨類似的社會問題。在解決收送禮物、紅包的問題上,兩國倒可以借鑒彼此經驗。同時也應該看到,普法與貫徹法治觀念不可能一蹴而就,還需要一定的歷史過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