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教育講堂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論語熱”僅是一個開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-07-20 09:46:49?蔡闖?來源:光明日報  責任編輯:孫勁貞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0屆全國古籍出版社社長年會暨2014年度優(yōu)秀古籍圖書評獎會正在長春舉行。與眾多出版家同來的,是去年最新整理出版的優(yōu)秀古籍。書陣清雅,墨香四溢,為悶熱的盛夏帶來了陣陣清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益于“國學熱”的社會大背景,古籍出版也迎來了喜人局面。據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介紹,中華書局的年銷售額已從10年前的6000萬元猛增至去年的4億元以上,僅是一本《論語》,幾年前年銷售量不過6萬冊,前年達到9萬冊,而去年已接近15萬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論語熱”折射出國學熱、傳統(tǒng)文化熱的社會現實?!皞}廩實而知禮節(jié)”,緊隨經濟發(fā)展的腳步,一定是文化的深層次需求。仍以《論語》為例,近年來更多讀者趨向于購買專業(yè)性更強,與原著更為接近的版本,而那些“心得”“雞湯”式的讀物已大幅降溫。不少非本專業(yè)的讀者,也喜歡捧一本繁體豎排的版本靜心研讀,樂此不疲。由此可知,“國學熱”已走過啟蒙階段,傳統(tǒng)文化正在從價值回歸向繼承弘揚的深層次發(fā)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種形勢,給專業(yè)人員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我們必須對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做出恰當的、符合社會需求、具有時代特色的選擇與解讀,用與時俱進的心態(tài)和方法對待傳統(tǒng)文化的發(fā)掘與傳播。真正的傳統(tǒng)文化研究者、傳播者,決不會滿足于做古籍的復印機,更不能投機為醇醨的稀釋者,而一定要致力于“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”,為今天的生活服務,為社會發(fā)展服務。據《論語新讀》一書的責任編輯申作宏介紹,該書作者李澤厚先生對自己所出書籍態(tài)度極為嚴苛,新書出版后即認真閱讀,不僅發(fā)現錯誤后在再版時做出修改,而且不斷對書稿加以修訂和補充,甚至在版式、字體上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見,以便于讀者的閱讀。正因如此,新版《論語新讀》在今年4月面世后很快就行銷一空,出版社不得不抓緊加印??梢?,嚴謹的治學方式是保持傳統(tǒng)文化生命力的第一要務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論語熱”只是國學熱、傳統(tǒng)文化熱的一個開始。早有學者在不同場合提出,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絕不只是儒學一家,先賢至圣亦不止孔子一人,百家爭鳴的局面才是中華文明不斷豐富、創(chuàng)新、發(fā)展的基礎。近年來,不少文化工作者對此投入了大量精力,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。但應該看到,與“論語熱”相比,其他的“家”還沒有熱起來,個別領域甚至還處于“冷”的狀態(tài)。比如專事元代文學研究的學者楊鐮先生即表示,我們對這個基本確立了中國版圖、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時代研究得很不夠。類似的問題還不在少數。由此看來,我們的國學熱、傳統(tǒng)文化熱還只是局部的熱,還有待于全面升溫。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(fā)展,文化工作者的舞臺將更加廣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閱讀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