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(nèi)|國際|專題|網(wǎng)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(wǎng) > 西岸時評> 民生巷議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抓文明被詬病必有原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-07-27 07:27:41?李杏?來源:長江日報  責任編輯:林雯晶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陜西旬陽縣一項“纏訪者進入縣志留‘惡名’”的舉措引起了輿論關注。對此,旬陽縣回應稱,所謂“記入縣志”本意不是為了阻止民眾正常信訪,而是專門針對那些專業(yè)的鬧事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訪是個復雜問題,所謂“纏訪”和“惡意上訪”也缺乏界定,在當前強調(diào)維穩(wěn)的語境下,結(jié)果上可能限制和打壓訪民的舉措很容易引發(fā)質(zhì)疑與爭議。值得注意的是,該舉措并非孤立突兀的“奇招”,而是旬陽當?shù)亍芭まD(zhuǎn)社會風氣”的一系列新機制的其中一項,但這種以道德為警戒的治理方式并不讓人陌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除了讓社會自身發(fā)揮作用以外,引導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也是政府的一項重要功能。近年來,很多地方陸續(xù)開展了文明建設活動,出臺了諸如建立市民信用檔案、在醒目的公共場所曝光“老賴”,以及限制失信被執(zhí)行人高消費等具體措施。為了矯正不良社會風氣,公民的個人名譽其實成了一種無形的抵押,而通過行政之手讓個人蒙受恥辱的損失,成為了經(jīng)濟懲罰之外的重要手段,也是目前推進文明建設的主要治理思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盡管在文明建設上的投入和力度都在不斷增加,但很多地方的積極行動卻未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。事實是,一些地方躊躇滿志地推出精心設計的“新奇”方案,卻常常飽受輿論的質(zhì)疑,那些動輒把“失德者”釘在恥辱柱上的所謂嚴格規(guī)定,甚至引起了公眾的反感。明明是針對普遍不受社會歡迎的少數(shù)人的手段,大眾卻并不待見,問題究竟出在哪里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可否認的是,當前社會風氣出了一些問題,社會共識也從來沒有包容失德之人的傾向,換言之,治理社會風氣本身是沒有理由不得人心的。但是,從早幾年的宿遷,到現(xiàn)在的旬陽,扶正風氣、建設文明的嘗試總是飽受詬病,其中原因,不能歸于社會過于吹毛求疵,政府確有必要反思抓文明建設的方法和思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試舉幾弊,以供參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弊之一,文明道德成為對社會公眾的單向要求。有的地方,制訂的文明道德要求可謂非常嚴苛,老百姓稍不留意,就有失德風險,并且違德成本明顯過高。相比之下,官員群體的道德形象卻并不令人信服,有些地方,可以說官德敗壞到令人發(fā)指。以己之昏昏,卻想使人昭昭,當然招致反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弊之二,道德成為馴服工具。有的問題,本質(zhì)上并不是文明道德問題,卻因為一時政策之需要,甚至小群體和個人的觀念和利益需要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給不聽話的人潑一盆道德臟水。如同旬陽給所謂纏訪者留歷史惡名,很容易便被利用為打壓正常權益訴求的工具,雖然確有少數(shù)人在利用上訪者謀利,但這首先是法律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明,風氣,重在潤物無聲,舉措和效果,都看長期性。文明建設的方式手段也應該是文明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(nèi)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網(wǎng)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(wǎng)絡文化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網(wǎng)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(wǎng)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(jīng)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(wǎng)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(jīng)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(zhuǎn)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