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(nèi)|國際|專題|網(wǎng)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(wǎng) > 西岸時評> 教育講堂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讓中國哲學講中國話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-08-10 08:49:35?安樂哲?來源:人民日報  責任編輯:孫勁貞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數(shù)百年以來,中國古典文獻特別是中國哲學被譯成西方語言,一開始就被套上基督教的神學框架,這種“基督化”的烙印至今隨處可見。漢英詞典中對于中國哲學詞匯有不少譯法欠妥,卻長期被奉為規(guī)范,誤導后學。要克服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不準確理解甚至是曲解,就必須準確翻譯中國哲學詞匯,讓中國哲學講中國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籍奧裔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曾說過,語言的界限就是我們世界的界限。而西方現(xiàn)有對中國哲學詞匯的翻譯,沒有準確傳達中國哲學所秉持的宇宙觀。人們在進行翻譯時首先應意識到,這一工作是在面對一種與自身不同的世界觀。中國哲學詞匯與西方哲學概念所傳達的世界觀相去甚遠,用西方哲學概念難以完整表達中國哲學詞匯的意義。例如,說到儒家倫理,古漢語就沒有對應于西方“ethics”或“morals”的詞匯;再如,當代西方流行的 “freedom”(自由)、“right”(權利)、“autonomy”(自主)、“individual”(個體)、“rationality”(合理性)、“democracy”(民主)、“private”(私人)等,在古漢語中也找不到對應的詞。正因如此,歷史上西方耶穌會教士與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(shù)的溝通交流都不成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方當代哲學家對中國哲學的態(tài)度是矛盾的:一方面對中國哲學很感興趣,希望了解;另一方面又不愿將中國哲學視為一種嚴肅的哲學探求,不承認它作為哲學學科的地位。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歸結為翻譯者們對中國哲學詞匯缺乏深入理解,其翻譯的中國哲學著作難以讓西方的哲學專業(yè)人士準確把握。做翻譯和進行文化比較一樣,都不能一廂情愿和簡單化,而必須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結合,這是原汁原味地理解對方文化的一種必要意識。比如,對待儒家的“角色倫理學”,我們首先需要做的是讓儒家倫理學從西方倫理學的語境中脫離出來,使它返回到自己的語境中去,讓它自己講述自己。要做到這一點,就需要找到儒家倫理學本身的語境,即先看它的漢語版本,找出它的核心倫理詞匯,想辦法弄懂它們說的是什么。也就是說,第一步是先讓儒家倫理學顯示自己的“主體性”,第二步再把它放到與別的哲學傳統(tǒng)對話的位置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翻譯和文化比較中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結合,一方面需要利用西方的經(jīng)驗,另一方面需要還原出一個語境,即中國哲學敘事說理時的情景。只要我們想對中國哲學傳統(tǒng)有一個較為原汁原味的理解,就必須把那些情景考慮進去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中國哲學經(jīng)典《易經(jīng)》所提供的自然宇宙觀詞匯對我們進行中國哲學詮釋具有基礎意義。在這個詮釋語境中,中國哲學文化能夠以自己的詞匯講述它自己,從而顛覆以往很多西方人的翻譯。它告訴我們:儒學是“準無神論”的;儒家所說的“天帝”,不是西方人頭腦中的“天主”或“上帝”,中國智慧不需要上帝這個理念;儒學的“倫理道德”,不具有西方基督教的神性;儒學中的“人”是關系性的,而不是個體性的;中國社會是社群社會,西方的自由主義在中國哲學傳統(tǒng)中沒有位置;中西哲學傳統(tǒng)講的“超越”,內(nèi)涵和實質存在重大差別;西方哲學追求“絕對真”,中國哲學探求的是“道”;現(xiàn)代中國成功避免了全盤西化的最糟糕結果,而繼承了儒學中“生生”“仁民”等眾多合理要素;等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作者為國際儒學聯(lián)合會主席、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。原文為英文,田辰山譯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閱讀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(nèi)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網(wǎng)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(wǎng)絡文化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網(wǎng)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(wǎng)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(jīng)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(wǎng)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(jīng)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