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 > 民生巷議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“植小松”,明日“凌云木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4-09-13 09:45:56?作者:莊永明?來源:浙江日報  責任編輯:蔡秀明   我來說兩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兩個孩子合力為一棵新栽的小松培土,一個用力掘土,一個用心壓土……”這是豐子愷先生著名漫畫《小松植平原,他日自參天》中描繪的景象。那種對小松的呵護,對成長的祝愿,以及對成材的自信,躍然畫面、傳遞力量。每次看,總會被它吸引和打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前,筆者與一位剛入職的大學生聊天,當他看著這幅畫時,突然發(fā)問:像我這樣的“小松”,來自外地,將來能“自參天”、成“大樹”嗎?答案無疑是肯定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棟梁本來是小松”。近年來,各地高度重視人才工作,創(chuàng)新工作理念,提升服務水平,擁抱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,為城市發(fā)展注入了活力。廣大基層青年干部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長,從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、把新產品賣到全球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(zhàn)、破解“卡脖子”難題,再到服務鄉(xiāng)村振興、帶領鄉(xiāng)親共同致富,干出一番新事業(yè)、闖出一片新天地,為高質量發(fā)展貢獻智慧和力量,實現了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、共同成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而,現實中問題也不少。有的“引才一味求大”,學歷高、頭銜大就要,其他的一律免談;有的“愛才盲目拼財”,開出的報酬待遇越來越高,而各種軟硬件設施建設還是原地踏步;有的干脆“一引了之”,只滿足于“招來人才、報表好看”,不注重服務保障和后期培養(yǎng)。凡此,急功近利、急于求成的思想不改,必然脫離實際、難有成效,不僅人用不好、才留不住,最終影響當地的發(fā)展。這些做法十分有害,務必改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眼里不僅有大樹,也應有小松。引才要務實,應“辯證選材”,不看帽子有多大,而看是否有真才實學,尤其要注重人才的實踐經驗、業(yè)務技能、思想作風、培育潛力和發(fā)展前景。往深層看,對于一些資源稟賦有限、區(qū)位優(yōu)勢不顯的縣市,在難以引進成名成家“大樹”的情況下,不妨將更多眼光聚焦在“小松”上。一方面,“小松”定位低、定力強,懂感恩、知進取,對環(huán)境不挑剔,一旦來了很快就能深深扎根,終能成長為推動社會發(fā)展的棟梁之材;另一方面,“平原植小松”的氛圍、“他日自參天”的環(huán)境,能化劣勢為優(yōu)勢,擦亮引才金名片,一棵小松會引來更多小松,打造“人才爭相奔赴、才俊慕名而來”的樂園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小松自參天”,關鍵得益于“平原”的滋養(yǎng)。吸引人才的前提,是把自己打造成一方“沃土”。提供肥沃的土地、充足的陽光、充沛的雨露、廣闊的空間,讓小松自由成長。像培育小松一樣,注重人才的長期培養(yǎng)和發(fā)展,保持足夠耐心,既不過度干預,又減負松綁。傾聽人才呼聲,貼近人才需求,創(chuàng)造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發(fā)展的環(huán)境,充分釋放人才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活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時人不識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人才成長,自有規(guī)律。小松在平原上扎根,雖然一開始可能并不起眼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會沐浴陽光雨露,茁壯成長,最終成為參天大樹。引進人才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,加強培育、積極扶持,精心呵護、關懷備至,激發(fā)進取動力,讓人才在新的環(huán)境中成長成才。惟其如此,今日“植小松”,就有明日“凌云木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閱讀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