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天氣:【福州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雨 20℃~25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政經  福建社會  國內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臺海播報  環(huán)球掃描  娛樂體育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活服務  論壇熱貼  博文精選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化教育  互動反饋  報料投稿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位置: 首頁 > 博文精選 > 正文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許多革命圣地,烙在記憶深處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1-05-12 09:01:30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我的童年時代,所接受的傳統(tǒng)教育中,有許多革命圣地,深深地烙在記憶深處,井岡山、韶山、瑞金、古田會議會址、延安等等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那些圣地總會像火苗一樣躥出,讓人產生探訪的欲望。那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個世紀末的一個冬天,我第一次來到古田鎮(zhèn),收割過的田野空曠遼遠,古田會議會址如一艘凝固的航船凸現(xiàn)出來。這幢別致小巧、青磚黑瓦、飛檐翹角的建筑物,在深冬時節(jié),顯得特別凝重。如果沒有遭遇這樣一次會議,它頂多只會被作為民間的祠堂保留下來,成為古民居的典范。這座建于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磚木結構的廖氏宗祠,建筑面積826平方米,這是座中軸對稱、翹脊、曲形的典型客家建筑,當年紅四軍進駐古田后改名為“曙光小學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隨后,我竟然多次來到這里,我像讀一本書一樣,一次次翻閱。這是一部立體大書,每一塊青磚都有記憶,它們見證了80多年前的那一天,它們是歷史老人…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穿過鋪著鵝卵石的前院,跨過一道紅色木門,我們進入“古田會議”會場。會場正廳按當年開會的原貌擺放,代表席位、大會會標、廊柱上的標語、主席臺以及墻上的黨旗都按原樣設置。會場正上方寫著“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”字樣的橫幅,紅旗和石印的馬克思、列寧像還在。當我端詳著主席臺上那張學生桌時,我好像看到毛澤東同志神采飛揚,揮著手,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,鏗鏘有力說著,臉上充滿著必勝的信心。地面上當年炭火留下的焦黑痕跡還在,可以想象那時的天寒地凍。會址左右?guī)?,當年毛澤東、朱德、陳毅等住過的房間都恢復著當初的樣子,在那些苦寒的日子里,他們徹夜不眠地商討革命的方向,中國的出路…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據當?shù)乩先苏f:“那時雪下了一天一夜,幾十年沒見過這么大的雪,瑞雪兆豐年呵,是一個好兆頭。”數(shù)千紅四軍戰(zhàn)士,結束了在連城縣新泉的整編,步行半天多時間,進入古田。這是20世紀20年代最寒冷的日子。隨后,在曙光小學里,召開一次歷史性的會議。120多位紅四軍代表聚集在這里,舉行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——即“古田會議”。呼嘯的寒風與飛舞的雪花飄蕩在天井中。身著單衣的紅軍戰(zhàn)士,端坐在一排排小學生簡陋的椅子上,聆聽毛澤東代表前委作報告,報告總稱《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》。這是一個嚴肅卻又充滿激情的會議,閩西山區(qū)的寒冷,對于這一群心懷遠大理想的共產黨人來說,算不了什么。為了驅寒,會場四周燃起數(shù)堆熊熊炭火,驅散了寒冷。我久久凝視依稀可辨的灰火痕跡,想讀出炭火映照下那一張張年輕而堅毅的臉。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,是注定要被歷史定格的日子。兩天里,會議先聽取毛澤東、朱德、陳毅的報告,并展開熱烈討論,最后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《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》,即著名的《古田會議決議》。這是我黨我軍建設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成為建黨建軍的綱領性文獻,古田會議會址被譽為人民解放軍的“軍魂”所在地,吸引了無數(shù)人前來參觀、瞻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] [2] 下一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政府出臺政策首先要依法行政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幸福是使人舒暢的境遇和生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時評的發(fā)展,需要大眾的重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一種文明的方式去教育別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首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南網版權所有 ? 2010-2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