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民生巷議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言論可以自由 謠言不能自由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-08-12 07:13:40?鐘新文?來源:人民日報  責任編輯:林錦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當真理還在穿鞋,謠言已走遍天下”。信息時代,謠言給人們帶來的挑戰(zhàn)與日俱增,對此,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不會坐視不管。正因如此,網信辦發(fā)言人在回應“微信十條”時指出,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允許謠言、暴力、欺詐、色情、恐怖信息傳播,我們的網絡空間不能成為雜亂無序、充滿戾氣的空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什么是謠言?是指沒有相應事實基礎,卻被捏造出來并通過一定手段推動傳播的言論。謠言的歷史十分悠久,而在新媒體時代,謠言的產生和傳播又獲得了新的“翅膀”,其傳播力和破壞力也呈幾何級增長。近年來,從搶鹽風波,到地震謠言,再到艾滋病女事件,謠言所及,不斷侵犯著他人的權利名譽、破壞著社會的公共秩序。因此,對謠言的否定態(tài)度,體現著一個公民的基本理性,捍衛(wèi)著一個社會的起碼底線。其間貫穿的一條邏輯則是,自由和秩序是辯證的關系,任何個人的自由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,不能突破底線,妨礙他人自由。換句話說,言論應當自由,謠言不能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些人認為,言論自由包含著說錯話的自由,寬容謠言就是保護說話權利,而懲治謠言就是遏制言論自由。這樣的觀點似是而非。作為一項法律權利和政治權利,言論自由是人們在意見表達方面的自由,其法理基礎是寬容主觀好惡、承認觀點多元。正如任何自由都有邊界一樣,言論自由也不例外。保護“說錯話”的權利,并不意味著放縱故意造謠。說錯話與造謠言,在性質上有根本區(qū)別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過一句名言:絕不會保護任何人在戲院中誑呼起火引起恐慌的自由。捏造、散布虛假事實的行為,在法律上不屬于行使言論自由,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言論自由,會包括造謠的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,在言論的自由市場上,謠言終究會不攻自破,因此要粉碎謠言,最好奉行不干涉主義,讓謠言自生自滅。且不說“三人成虎”的道理,即便是謠言真的消除了,是非對錯就不要了嗎?現實損害就不存在了嗎?2011年2月10日,江蘇省響水縣謠言稱,陳家港化工園區(qū)大和化工企業(yè)要發(fā)生爆炸,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陸續(xù)產生恐慌情緒,并離家外出,引發(fā)多起車禍,造成4人死亡、多人受傷。以“言論自由”為名,行踐踏他人權利、破壞社會秩序之實,這才是對自由真正的破壞。正因如此,世界各國在對待謠言的問題上態(tài)度鮮明。德國出臺的《信息與通信服務法》等法律指出,互聯網言論可以成為犯罪事實;英國《2003年通信法案》明文規(guī)定,在網上發(fā)布自己知道是虛假的信息就可能構成犯罪;美國通過《聯邦禁止利用電腦犯罪法》等百余項法律法規(guī),對網絡信息傳播加以規(guī)范,為追究網絡謠言提供了法律依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此可見,治理網絡謠言并不是壓制言論自由,也絕非要扼殺批評的聲音。正如國家的公權力不能濫用一樣,個人的權利行使同樣有著一定的邊界,網絡世界的言行依然受道德、法律等行為規(guī)則的約束。如果一個人行使自由不受約束,他人的權利就無法保障;如果自己可以為所欲為,他人也可以同樣行使這種自由。簡單地把“言論自由”理解為想說什么就說什么,甚至是不受任何限制的造謠自由,這種濫用民主權利的后果,必然是誰都難以有真正的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所謂“從心所欲而不逾矩”,自由是一種權利,也是一種責任。每一個公民,不僅要懂得自己有自由,還要明確別人有著和自己一樣的自由。惟其如此,我們的自由才能“交相利”而非“交相害”,言論自由才能真正增進公民福祉、推動社會進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