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黄在线观看,亚洲无码偷拍,黄片免费视频,欧美日韩精品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最新原創(chuàng)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沒必要對張紅偉的“認錯”義憤難平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4-08-14 07:47:49?王垚烽?來源:東南網  責任編輯:林錦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河南省新鄭市龍湖鎮(zhèn)居民住房深夜遭強拆事件,12日晚上出現(xiàn)戲劇性變化:被不明身份者將自己和妻子扔進墳地的張紅偉,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:自己的行為犯了錯誤,對不起政府。此外張紅偉稱,當天下午已經和當地政府就賠償達成協(xié)議。(8月12日《法制晚報》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張紅偉的“認錯”表態(tài),猶如一塊巨石在輿論場上掀起巨浪,也令原本同仇敵愾、堅定站在他們一邊的人們措手不及。對張紅偉的“反水”言行,有人“呵呵”而過,有人則破口大罵,還有一些人甚至調轉矛頭,指責起張紅偉一家“違章的四層樓房能挺四年,也不是一般人”。作為同樣關注此事的一員,我完全能夠理解部分網友這種“被出賣”后的憤怒心情,但我更想說的是,對于張紅夫婦的“認錯”,大伙還真沒必要如此大動肝火、上綱上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知道,輿論關注這起強拆事件,是因為強拆者的行為突破了社會的底線,觸犯到了法律的規(guī)定,侵害了公民的權利。如果有誰最初是基于“弱者一定是好人”的邏輯,而選擇站出來的,那么這本身就有問題。須知,“金無足赤,人無完人”,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缺點,弱者也不例外。很多時候,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由于環(huán)境、教育、自身性格等原因,其身上的“問題”可能較一般人來的還要多。被城管追得跑來跑去的小販,在熟人眼里說不定就是個市儈;被強拆了住房的居民,也可能是個違建專業(yè)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?我們之所以選擇站在這些人一邊,并非因為覺得他們都是道德完美無缺的圣人——很多時候,這種錯覺其實是媒體調查采訪不深入而錯誤“營造”出來的,而是為了維護他們基本的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。這兩者之于人,就如同水之于魚一樣,須臾不可被剝奪。別說今天站在我們面前的是個有些心機、“自私自利”的被強拆者,即便是一個十惡不赦、殺人如麻的罪犯,在被法院判處死刑并執(zhí)行前,他的辯護權、申訴權、免遭牢頭獄霸毆打、虐待的權利也應該得到保障。誰要是敢肆意侵害,我們也必須站出來說“不”。理解了這一層,再來看待張紅夫婦的“反水”,心態(tài)或許就能夠平和一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何況,考慮到張紅偉和當地政府最終達成的協(xié)議中“補償標準沒有增加,和被強拆前鎮(zhèn)里給出的補償一致”,但他本人卻表示“對這樣的結果滿意”這一反常的情況,我們有理由懷疑,張紅夫婦此番“自己犯錯,對不起政府”的“認錯”表態(tài),可能并非出于本人意志,而是在當地政府的威逼利誘下被迫作出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畢竟,在目前中國的制度底下,當羸弱的個體遭遇強大的政府,兩者根本沒有平等博弈的可能,能夠一直咬牙堅持到底的終究只是個別幾人。我們不該要求每個人都做唐福珍,社會也承擔不起這份悲壯。如果僅僅因為抗爭者中途放棄,或者說了幾句帶“逃兵腔”的話,就調轉槍口,不再追問作惡者的責任,而討伐起被侮辱被損害的人,那么不僅偏離了主題,而且可能正中某些人的下懷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情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